邓亚萍的名字,提到的人没几个不认识。乒乓球场上,她是那个个子矮小却无人能敌的“大魔王”,拿下18个世界冠军,8年稳坐世界第一,硬生生把“邓亚萍时代”刻进了乒坛历史。退役后,她没闲着,读书、从政、创业,样样不落。可风光背后,争议也从没停过。“败光20亿”“向洋人下跪”“国籍成谜”,这些标签像甩不掉的影子,黏在她身上,网上吵得天翻地覆。
到底这些事儿是真是假?
邓亚萍1973年2月6日生在河南郑州,家里不算啥大富大贵,但她爸邓大松是个乒乓球老手,年轻时在河南省队打过球,后来当了教练。受老爸影响,邓亚萍5岁就摸上了球拍。那会儿她个子小,站在球桌前只能露出个脑袋,脚下得垫块木板才能打球。她爸看她有兴趣,专门给她弄了套训练法,重点练正手进攻,别的先放一边。这种“偏科”训练在当时不常见,但邓大松觉得,运动员得先有绝活儿,全面发展可以慢慢来。
展开剩余90%8岁那年,邓亚萍拿了河南省儿童组冠军,算是初露锋芒。可1982年,她想进省队时,教练一看她那1米55不到的身高,直接摆手:太矮,没戏。省队只让她练了15天就给退回了郑州。她爸没让她泄气,带着她继续苦练,专门强化速度和进攻,硬是把身高短板给补上了。之后,她在郑州市队连拿三年少年赛单打冠军。1985年,省队改了主意,把她借去打全国锦标赛。结果,她不光拿了个人冠军,还帮团队拿了冠军。这下,国家队坐不住了,1988年,15岁的邓亚萍正式进了国家队。
进了国家队,邓亚萍的凶狠球风开始显威。1989年,她第一次参加世乒赛,和乔红搭档拿了女双冠军,16岁就成了国乒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。1990年北京亚运会,她在女单决赛中横扫对手,拿下金牌。1991年日本千叶世乒赛,她又拿了女单和女双两块金牌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,她作为中国队绝对主力,女单女双双双夺冠。
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,她再次卫冕这两项冠军,成了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拿四枚金牌的运动员。14年职业生涯,她一共拿了18个世界冠军,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,至今没人能破这记录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都夸她:“这女孩条件不占优,却能长期称霸,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。”
邓亚萍打球有多拼?队里人都知道,她训练最刻苦。每天带两双鞋,湿了就换。一筐200多个训练球,她一天能打掉十几筐。教练经常不是催她练啥,而是提醒她别练过头,别忘了吃饭。她自己说:“我打球凶狠,那是逼出来的。个子矮,输不起,只能赢。”1997年,她拿下最后一个“三连冠”,24岁正巅峰时宣布退役。粉丝不理解,觉得她还能再打几年,可她说:“我想看看球桌外的世界,知识不够,得去充充电。”
退役后,邓亚萍没闲着。她先去了清华大学读英语本科,2000年毕业后,又去英国诺丁汉大学拿了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。2002年,她考进剑桥大学,2008年拿下经济学博士学位。11年求学,她从乒坛冠军变身高学历人才。读书期间,她还开始涉足体育管理和政坛,1997年当选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,2000年任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委员,2007年担任北京奥运村部副部长。她的转型,看起来顺风顺水,可没想到,退役后的路却越走越坎坷。
邓亚萍退役后,本该是新篇章的开始,可“败光20亿”“向洋人下跪”“国籍成谜”这几个标签,把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这些说法听着一个比一个炸裂,但真相到底咋样?
先说“败光20亿”。2010年,邓亚萍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,同时兼任“即刻搜索”项目的总经理。这项目原名叫“人民搜索”,是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控股的国企,目标是打造一个能跟百度掰腕子的国产搜索引擎。当时,谷歌刚退出中国,百度占了市场七成份额,搜狗、360搜索也有自己地盘。
人民日报想趁这机会分杯羹,顺便挑战一下谷歌的地位。邓亚萍上任后干劲十足,亲自拉来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的刘骏、谷歌总部数据中心的王江等技术大牛,团队从百来人扩到400多人。她还公开说:“竞技体育和互联网很像,都讲实力和技术。”这话听着有道理,可现实没那么简单。
“即刻搜索”上线后,问题很快暴露出来。用户打开网页,加载慢得像蜗牛,搜索结果乱七八糟,关键词匹配经常跑偏。相比之下,百度的界面简单好用,用户早习惯了。一些人看在国企面子上试了试,结果没几天就跑了。邓亚萍团队虽然努力优化技术,但市场推广跟不上。
2013年,百度光第三季度的流量获取成本就花了10.39亿,而“即刻搜索”三年总共才投了不到5亿,根本没法比。到2013年8月,项目入不敷出,只好跟新华社的“盘古搜索”合并。可合并后也没起色,两个搜索引擎都渐渐没人提了。
项目失败后,网上突然冒出“邓亚萍败光20亿”的说法。论坛、博客、社交媒体上,铺天盖地都是骂声,说她“一个打乒乓的瞎掺和科技”“烧了国家20亿啥也没干成”。这帽子扣得太狠,2015年,邓亚萍终于站出来回应:“我们压根儿没20亿,总共就5亿不到。”她还说,市场竞争太激烈,技术也有短板,失败不是她一个人能决定的。
人民日报社后来的声明也证实,项目资金远没传言那么夸张,大部分都用在研发和运营上,没发现任何贪污或违规行为。可谣言跑得比真相快,“20亿”这数字太抓眼球,真相追不上。邓亚萍扛不住压力,2013年辞去“即刻搜索”总经理职务,2016年又辞了人民日报社的职。这事儿说白了,是商业失利。她没互联网经验,市场又被巨头垄断,想杀出条路太难。可“败光20亿”这说法,明显是夸大其词,把她当靶子使了。
再说“向洋人下跪”。2008年,邓亚萍在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典礼上,按学校传统单膝跪地,从学院领导手里接学位证书。这仪式在剑桥几百年不变,毕业生不分国籍都得这么干,代表对学术的尊重。结果,照片传回国内,网上直接炸了。
有人说:“奥运冠军给外国人下跪,丢中国人的脸!”还有文章写得更离谱,说她“向英国神职人员卑躬屈膝”“有损国格”。评论区骂声一片,键盘侠们群情激奋。邓亚萍赶紧解释:“这只是仪式,跪的是知识,不是外国人。”她还晒出照片,证明对方是学院领导,不是啥神职人员。可网友不买账,说:“中国人下跪就是不行!”这事儿闹得她焦头烂额,生活都被搅乱了。
其实,剑桥的毕业礼严格得很,除非特殊情况,跳过这流程根本不行。邓亚萍不是第一个跪的,也不是最后一个。不少中国留学生,甚至其他国家的毕业生,都得照规矩来。这跟中国过年给长辈磕头差不多,都是礼节,没啥“崇洋媚外”的意思。
可网上有些人硬要上纲上线,愣是把学术传统解读成“卖国”。邓亚萍后来在微博上又澄清了一次,说自己是中国人,留学是为了报效祖国。可这标签一旦贴上,想撕下来太难。
最后是“国籍问题”。2006年,邓亚萍的儿子林翰铭在法国巴黎出生。她老公林志刚是前国乒男队队员,90年代末去了法国打球,2006年一家人住在巴黎。孩子出生后,网上开始传:“邓亚萍跑法国生孩子,是想让儿子拿法国籍吧?”还有人说她已经移民了,证据是“她老公在法国工作”。
这事儿越传越邪乎,有人甚至说她儿子小小年纪就打乒乓球,是想代表法国队跟中国对着干。邓亚萍一开始没理这些谣言,可质疑声没停过。2019年,她实在忍不下去了,在微博上晒了自己和儿子的中国护照,护照上的国徽清清楚楚。她还说:“我儿子生下来就是中国籍,从没变过。”
中国国籍法写得明白:父母双方是中国公民,孩子不管在哪出生,都是中国籍。中国还不承认双重国籍,所以“法国籍”的说法压根儿站不住脚。邓亚萍在法国生孩子,纯粹是因为她老公在那边工作,生活方便,没啥阴谋论。可网上就是有人爱捕风捉影,非要把她往“崇洋媚外”上扯。这事儿,说到底就是网友脑补过度,邓亚萍拿护照出来,已经把谣言拍得稀碎。
邓亚萍的争议,归根结底是因为她太出名。运动员时期,她是国宝级明星,退役后转型又太高调,从政、创业、读书,每一步都站在聚光灯下。光环越大,摔下来越响。这几个标签,虽然都被她澄清了,但伤害已经造成。网上那些骂声,像刀子一样,割在她身上,也割在她的家人身上。可她没被打倒,依然在自己的路上往前走。
退役后,邓亚萍没闲着。她1997年就当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,2000年又进了体育与环境委员会。2007年,她担任北京奥运村部副部长,忙着协调奥运事务。2009年,她当了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,2010年又去了人民日报社。这些角色,多少跟她的体育背景和国际视野有关。她还帮北京申奥四处奔走,2001年莫斯科申奥会上,她用流利的英语演讲,讲中国体育的未来,台下掌声不断。北京拿下2008年奥运会,她功不可没。
2016年,邓亚萍辞去人民日报社职务,彻底离开政坛,转身投入创业。她跟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合作,成立了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,首期规模5亿,目标50亿。这基金主要投体育相关的项目,比如健身场馆、体育旅游、特色小镇啥的。
2018年,她带队去河南商丘考察,跟当地企业谈合作,想把优质体育项目引过去。她还在中国政法大学当兼职教授,偶尔给学生讲讲体育和创业的事儿。她说:“体育是我的根,我想用自己的经验,帮年轻人搞出点名堂。”
现在,邓亚萍51岁了,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。她常发些生活日常,教人做菜、分享健身小技巧,偶尔还自嘲一下当年的争议,挺接地气。2024年巴黎奥运会,她以技术总监身份回了国家队,指导孙颖莎、王楚钦这些小将。她还做赛事解说,坐在演播室里,聊起乒乓球来滔滔不绝,粉丝都说她还是那个“乒乓女王”。她跟儿子林翰铭的关系也很好,18岁的林翰铭遗传了爸妈的天赋,喜欢打乒乓球,但邓亚萍说:“他爱玩就玩,不强求他走我的路。”
邓亚萍这半辈子,辉煌过,也摔过跟头。从乒坛到学堂,再到商海和政坛,她每一步都走得用力。那些标签,真真假假,归根结底是网络时代放大了偏见。事实摆在那儿:她没败光20亿,没向洋人下跪,也没改国籍。她用护照、声明、行动,把谣言怼了回去。如今,她还是那个不服输的邓亚萍,球桌上杀伐果断,生活中淡然从容。她的故事,告诉咱们一个道理:人活一世,不怕摔跤,就怕不敢爬起来。
发布于:山西省